讯(记者 范思立)9月23日,首届中国高校非学历教育发展高端研讨会暨《中国高校非学历教育事业评价》发布会在广州举行。会议发布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黄埔高等研究院联合支持、周勇团队撰写的研究报告《中国高校非学历教育事业评价》。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李海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副社长李天明,广州市黄埔区教育局四级调研员黄方亮,浙江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刘继荣,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李盛兵,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资深教授张少雄,广东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培训总监蒋文莉,广东科技学院副校长陈标新等出席会议。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黄埔高等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联合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副校长张波主持会议。
《中国高校非学历教育事业评价》揭示了高校非学历教育事业对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重要意义。报告在“事业、产业、消费”三位一体框架中确定高校非学历教育评价的研究边界,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把握高校非学历教育事业现状、演进规律,回答其历史之问、现实之问、理论之问、政策之问,力图依照科学流程,建构系统、规范的评价体系,并结合调研、工作实务和文献资料对中国高校非学历教育事业进行具体评价。作为中国高校非学历教育评价领域的全面、综合、开创性研究,报告旨在发挥评价指示作用,献策国家教育领域改革开放和政策完善,促进高校非学历教育行业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周勇首先从课题背景、研究问题、概念内涵界定、研究框架、研究方法等方面介绍了“中国高校非学历教育评价”课题相关情况,并对《中国高校非学历教育事业评价》一书进行简要说明。
李海舰认为,报告切合国家战略需要,研究深入,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李天明指出,该书在数据和资料整理研究体系等方面进一步丰富了中国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评价研究,有助于把握中国继续教育的现状与演进规律,是一部开放性的高质量专著。
在研讨会环节,专家们围绕中国高校非学历教育发展开展了研讨。
张少雄指出,非学历教育可能为学历教育所不能,在推动学问与学术进步中发挥不可或缺的力量。
刘继荣指出,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发展,是顶层设计和底层逻辑共同作用下战略和战术的统一。要有政治站位,要接本土地气,要显学科优势,要聚社会资源要强绩效导向,要建质量闭环。要不断解放思想,提高认识,上接战略,下接绩效,站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高度看待培训市场,根据学校自身的优势特色、继续教育目标定位和发展阶段,探索符合教育培训发展规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打造核心竞争力。
武丽志探讨了从高校非学历教育治理的6个关键词,高校非学历教育的公益属性、主体责任、管办分离、质量管理、数字化转型、经费管理等方面的工作问题与任务,并提出强化“教·学·管”,加强非学历教育全过程、全方位和全员的数字化、可视化,加强数字化支撑的非学历教育新生态,高校非学历教育改革任重而道远。
蒋文莉提出,职业院校开展职业培训具有教学资源丰富、专业门类齐全、管理制度规范的优势,学院践行以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发展的办学模式,形成了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双反哺、双推动”的生态系统,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融通发展。高职院校职业培训实施市场化运行是落实国家发展战略适应培训市场竞争、满足客户需求、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实现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按市场化运营,随需定制、助力委托方 (客户) 业务发展的全方位培训服务是高职院校职业培训的长期追求。
陈标新分享了产教融合型非学历教育平台实践案例,通过搭建产教融合课程学习平台、实习管理平台、技能培训平台和人才网就业平台等方式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校校合作平台、招商引资项目对接平台、人才交流平台,为大湾区建设发展需要非学历教育输送人才,为中国制造赋能。
李盛兵阐述了从完成“学历补偿”历史功能、从“边缘地位”走向舞台中央等方面阐述了非学历教育的转变。他指出,高校非学历教育具有职业本位的回归与超越、 管办协同营造“三全”育人环境、依托高校和需求导向的教研一体化发展、多元主体参与的高校非学历教育治理现代化、特色引领的分层分类发展体系、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衔接的成果认证体系、“精英教育”与“下沉市场”同向同行、创新供给侧与需求侧“两翼侧”发展方略、以学员为中心的非学历教育品牌化、质量为本的项目全过程管理以及国际化等未来趋势。
张波总结表示,本次研讨对教育现代化和建设教育强国有重要意义,对社会各界深刻了解我国高校非学历教育发展极具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