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显示:我国食物损耗和浪费率合计约22.7%

  12月18日,中国食物与营养创新发展论坛在京召开。论坛上,由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组织撰写的《2023年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报告》对外发布。报告显示,从数量上看,我国食物损耗和浪费率合计约22.7%,按2021年产量计,共损耗浪费4.6亿吨食物,其中蔬菜、谷物、水果位居前三,分别是2.7亿吨、1.1亿吨、5509万吨,三者合计占总量的94%以上。从环节上看,消费、收获后处理环节是损失最严重的两个环节,分别达到1.58亿吨和1.57亿吨。

  “我们的食物损耗和浪费有一半的减损空间,从营养上看,这些损耗的食物可满足1.9亿人1年的营养需求。从品种上看,蔬菜的营养损失最严重,其次是谷物、水果和肉类。”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所长王加启表示。

  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有多大?根据报告,从经济上看,我国食物损耗与浪费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高达1.88万亿元,相当于农业产值的22.3%;蔬菜经济损失最大(9176亿元),占总经济损失的48.7%,肉类(3946亿元)排名第二,然后是水果、谷物和水产品;消费环节的经济损失最大,占总经济损失的41.0%;其次是收获后处理和贮藏,占比27.2%。

  报告分析了近年来我国食物生产与营养供给情况,2022年呈现三个特点。一是食物生产稳中有升。2022年我国食物产量总体上继续稳步提升。粮食生产量持续增加;菜篮子不断充实,蔬菜、水果和肉蛋奶产量稳定增加。二是主要食物进口减少。2022年受疫情和经济形势影响,粮食、食用植物油、食糖、肉类、奶类净进口量显著减少。三是营养供给持续改善。2022年我国能量、脂肪供给量相对稳定,蛋白质供给量持续增长,而来源于动物性食物的营养供给呈现快速增长。

  “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人均能量供给量仍低于大部分欧美发达国家,但总体来看,我国居民能量、蛋白质及脂肪供给总体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报告称。

  报告提出,要建设更高效、更包容、更有韧性且更可持续的食物系统需要做好四方面工作,一是依靠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提升动植物蛋白供给;二是依靠科技创新,减少从农田到餐桌全产业链损耗;三是依靠法律和经济手段,减少餐桌上的食物浪费;四是依靠宣传教育,提高全民营养健康意识。(经济日报记者 沈慧)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暂无相关文章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