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太医互联网中医名医杨小平教授,现任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病区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肝胆病委员,河南省中医药学会肝胆病专业及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杨小平教授从事临床与科研工作40余年,临床治疗经验丰富,是第一批全国500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师从于翟明义教授。深厚的理论知识与丰富的临床经验,使云太医杨小平教授,对于肝胆脾胃疾病的治疗,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遗方用药独具匠心,擅长使用经方、验方治疗疑难病症,并且可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中医对“大肠息肉”病名未明确记载,至今亦未有统一认识。古代医家认为“息肉”是一种恶肉,寒气侵犯大肠,阳气阻滞不通,使大肠隐蔽之处恶血积聚,形成“息肉”,逐渐发展成为“肠覃”。肠中有赘生的恶,加之粪便刺激,肠胃之络伤,则血溢于肠外”。
临床常见症状为慢性腹痛、黏液稀便、黏液血便、腹部隐痛等。依据临床表现,其可归属于中医“肠痹”“肠覃”“泄泻”“便血”等病证范畴。
云太医杨小平教授认为肠息肉的出现多与饮食不节,饥饱失宜,恣食生冷肥甘厚腻,损伤脾胃,运化失职,津液输布失常,湿热蕴结,阻滞气机,升降失常,传导失职;郁怒伤肝,肝失疏泄,横克脾土,脾失健运,肝脾失调;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胃虚弱,中阳不振,化无权,水谷精微不得输送,清气下陷,水谷糟粕混杂而下。
总结经验,得出结肠息肉的病位在肠,病变的主脏在脾,涉及肝与肾,主要与饮食不节、情志内伤、人体正气虚损、感受外邪等有机特点为本虚标实,本虚为脾虚,标实为气滞、湿热、痰浊、瘀血。
辩证论治
大肠湿热
主症:腹痛即泻,泻下急迫,粪色黄褐而臭,烦热口渴,肛门灼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病机分析:爱吃嗜食肥甘厚味,脾胃运化失常,津液不得正常输布,夹之内生类燥及内转之燥,湿热蕴结,下移大肠,则见泻下急迫,粪色黄褐而臭,烦热口渴,肛门灼热阻滞,经络不畅,不通则痛,故见腹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乃湿热蕴结之象。
治法:清热利湿,缓急止痛。
方药:白头翁汤合芍药汤加减(白头翁、黄连、黄柏、黄芩、白芍、炙甘草、大黄、槟榔、当归、肉桂)。
脾胃虚弱
主症:大便时溏时泻,饮食不慎则大便次数增多,夹见水谷不化,脘腹胀闷,肢倦乏力,舌淡苔白,脉细。
治法:健脾益气,和胃止泻。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人参、白术、山药、莲子肉、炙甘草、茯苓、薏苡仁、砂仁、桔梗、白扁豆)。
随症加减:大便下血:血余炭、仙鹤草、三七粉。腹泻明显:葛根、升麻、柴胡、炒扁豆、诃子、罂粟壳、黄芪。腹胀而痛:延胡索、白芍、甘草、厚朴、木香。肛门灼热:黄连、黄柏。
对于肠息肉的预防,云太医杨小平教授建议,在日常生活中要避风寒,调饮食,慎起居,调情志,忌过食肥甘厚腻。同行人们对精细食品、动物脂肪和蛋白质的摄取量明显增多,即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素饮食,加上饮食时间缩短,息肉发生率升高。有
云太医杨小平教授认为气血瘀滞是肠息肉产生的原因,因此中医辨证治疗本病重点应为健脾祛湿、消瘀化痰散结。实践证明,采用中医标本兼治法抑制肠息肉生长复发,是一条有效的途径,用健脾益气、活血散结法有助于达到根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