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9月13日电(记者邹欣媛)一名出生体重仅620克、胎龄不足26周、诊断有多种疾病的超早产儿,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宁夏妇女儿童医院儿科医护人员的悉心治疗和护理下,历经3个多月的艰难闯关,得以顺利出院。
“即便是位于西北腹地的宁夏,如今,早产儿的紧急救治和精细管理,经过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已经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宁夏妇女儿童医院执行院长侯新琳欣慰地说。
这样的“高度”曾是当地医院难以企及的。该院新生儿科主任纪永佳说,护士刚开始只能通过鼻饲管给小患儿每次喂0.5ml母乳,每天要称体重、计算尿量,操作要轻柔,减少声音、光线等刺激……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团队的共建下,本院的医护人员都能精准调控每个环节。
两地医院的牵手源自于我国提出的建设一批高水平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举措。两年前,宁夏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正式合作,由自治区政府主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作为输出医院,原宁夏妇幼保健院更名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宁夏妇女儿童医院,作为依托医院,双方共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
目前,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宁夏妇女儿童医院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一个,也是自治区唯一一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
与以往的医疗帮扶不同,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是针对疾病负担重、死亡率高、患者外转比较多的病种来选医院,输出医院真输出,依托医院真心干,打造区域医疗服务的“高地”。
新生儿是全生命周期的起始点。作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内科主任医师的侯新琳,在新生儿脑损伤诊治领域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2023年接到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任务后,来到宁夏银川,为危重新生儿救治把关。
医院新生儿科护士护理新生儿。记者 邹欣媛 摄
“首要的工作是‘强硬件’,这离不开整个团队的努力,以及完善且持续的机制。”侯新琳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常驻依托医院的医护人员共有40余名,每年还有医护人员到宁夏进行为期一个月或三个月的派驻。
短期内,仅在新生儿科就先后实现了多项救治技术“零的突破”:首次在宁夏开展吸入一氧化氮治疗新生儿肺高压、欧玛亚(Ommaya)囊植入治疗新生儿脑积水、新生儿连续肾脏替代治疗、床旁振幅整合脑电图检查……医院由此实现了新生儿脑病、新生儿遗传代谢病、超早产儿精细化管理等疾病的规范化治疗与闭环管理,创建了产前、产时和产后一体化围产管理模式,建立了新生儿脑损伤防治体系。
“去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派驻了专科护士,对整个科室PICC置管术进行系统培训和考核,这项技术被称为‘早产儿的生命线’,能够为早产儿,特别是极低、超低体重儿提供中、长期的静脉治疗通道,目前医院已经有一批护士获得操作资质。”该院新生儿科护士长张琳娟说。
两年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医疗服务能力逐步增强。截至目前,该院门急诊人次增长45.4%、四级手术量增长69.4%、微创手术量增长36.7%,开展新技术和新项目百余项,新设立医疗特色门诊20多类,区域辐射效应初步显现。
打造永不撤走的医疗队是共建的关键。“除了在一次次救治中逐步培养一批本地独当一面的医护团队,我们还与宁夏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的研究生,我和其他专家作为导师,从学生阶段手把手传帮带,从而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侯新琳说。
作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医院正在持续建设高水平临床诊疗中心、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高标准科研创新和转化平台等,力争使宁夏群众“大病不出自治区”。
“一年起步、两年见效、三年成势。”侯新琳深切地感受到,变“宁夏患者跑”为“北京医生跑”,全院医护人员凝心聚力共同去努力,病患得到及时救治的同时,当地医护人员有了更多进步的机会和成功诊疗的信心,这也将有效助推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增进一方百姓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