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丛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审议时充分肯定了广西发展取得的成绩,同时提出“五个更大”重要要求。其中第一个要求就是要“在推动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上展现更大作为”。
广西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区,也是革命老区、边境地区,民族团结、边疆巩固同国家安全紧密相关,改革发展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任务艰巨,实现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必须牢记总书记嘱托,紧密结合广西实际,把高质量发展作为跨越重大关口的必然选择,让广西高质量发展这张新答卷经得起历史检验和人民检阅。
一、强化创新驱动,构建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近年来,广西坚持创新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不断以创新赋能实体经济,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连续两年位于全国综合科技创新水平第二梯队,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指数连续六年进入全国前十,打造了10个千亿元级工业产业集群、4个千亿元园区和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但科技创新能力仍然落后较多,2021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为0.81%,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3.2%,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仅0.62%,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三次产业结构不优,尤其工业是产业中最大的弱项,轻重工业比例失衡,重工业占比高达80%,汽车等关键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不足,产业体系不完整。
依靠创新推动广西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要求,重点解决制约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堵点瓶颈。
一是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科教兴桂战略。不断加大创新投入,提升基础研究能力,高质量打造创新平台,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培育壮大企业创新主体,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深入推进教育领域改革,推动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加快构建高水平高等教育体系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二是继续实施工业强桂和工业振兴战略。加强政策引导,立足广西传统产业占比大这一客观事实,坚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持续推进一批“双百双新”“千企技改”项目,加快9个千亿元级传统工业产业集群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梯次转移,推动全区工业产业链迈向中高端。
三是毫不动摇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产业集群行动工程,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强链补链延链,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人工智能、5G技术等现代化手段推广应用。建立健全高素质人才选培机制,鼓励企业家精神,不断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四是不断创新组合政策激励科技支撑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化粤桂产业合作,推动重点产业集群和关键产业链深度对接;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完善“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降低实体经济用能、用地、用林、用海、用工、物流和融资等成本。
二、强化对外开放,加快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视察时系统阐述了广西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四个突出特点”,从地理方位、区情实际、发展形势三维结合对广西进行精准分析。在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广西“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取得更大突破”。从“三大定位”新使命到“五个更大”重要要求,是习近平总书记从国家版图视角对广西地理区位、空间方位、发展地位的前瞻思考和科学归纳。
近年来,广西持续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不断把独特区位优势更好转化为开放发展优势。开工建设平陆运河,全国首个海铁联运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正式启用,2022年北部湾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700万标箱,增速排名全国沿海主要港口第一位,海铁联运班列从2017年的178列增长到2022年的8820列,年均增速高达118%,北海、防城港、钦州等3个临港产业园区实现工业产值超千亿元。但应该看到,全区外资、外贸一直存在总量规模偏小的问题,2022年外贸、外资总量占全国比重仅为1.57%和0.72%,一些重大开放平台未能充分发挥作用。
实施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必须采取超常规举措。
一是强化高水平互联互通枢纽构建。高水平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高标准建设平陆运河“世纪工程”,加快完善综合交通运输网和枢纽体系。
二是强化开放平台能级提升。以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国家级重大平台为抓手,全面提升国家级对外开放合作平台融合发展。强化国家规划、产业、政策等衔接,促进产业向边合区转移,推进广西东兴、凭祥、百色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协同发展,将国家级、自治区级边合区打造成为集边境贸易、加工制造、生产服务、物流采购于一体的高水平沿边开放平台。
三是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经营便利地。全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促进内外市场联通、要素资源共享,切实增强畅通国内大循环和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功能。
三、强化绿色转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绿色发展寄予厚望,多次对广西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守护好八桂大地的山水之美,在推动绿色发展上实现更大进展”。
近年来,广西全力以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2022年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98.2%,排名全国第2位,优良率连续5年均在96%以上;近岸海域优良水质面积比例94.5%,连续10年保持为优并稳居全国前三。生态质量指数位排名全国第2位,生物多样性丰富度排名全国第3位。污染防治攻坚战连续2年国家考核优秀。生态优势加速转化为发展优势,“山清水秀生态美”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但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尚未得到根本性转变,资源能耗约束趋紧、绿色生态价值挖掘不充分等问题仍难以回避。
以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是加强规划引领。把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作为重要内容纳入中长期规划,编制绿色转型发展的区域规划、专项规划和年度计划,构建具有广西特色的蓝绿空间;综合评价各地区位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等因素,以“三区三线”划定为基础支撑,建立健全“多规合一”体系。二是强化督察检查。出台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政策文件及细化工作方案,明确责任主体、目标任务、工作要求,确保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各项措施能够落实到位;建立绿色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实行差别化评估考核;强化考核结果应用,将考核结果作为领导干部奖惩和提拔使用的重要参考。三是深化改革力度。加快健全基于大气、森林、土壤、湿地等要素的综合性生态补偿机制;加快建立生态产品评价、经营开发、保护补偿、绩效考核等机制;积极开展绿色发展先行试验区建设,在重点领域先行先试,为全区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有效模式;强化绿色财税、金融、土地、人才等要素支持。
四、强化民生改善,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近年来,广西全区上下接续奋斗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前一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目标,城乡收入倍差由2.69缩小到2.35。实现63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379个贫困村、54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但民生保障仍存在不少短板弱项,2022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7981元,仅相当于全国的75.9%,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形势依然严峻,基层卫生服务能力仍有待提升,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仍然严峻,高等教育整体水平偏低。
坚持人民至上,必须把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首位。
一是千方百计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立足既有产业和不同地区资源禀赋情况,积极发展特色产业、乡村振兴产业。
二是全力保障粮食安全。严格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守住耕地红线,推进高标准农田、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努力提升农业生产力,稳定种粮农民补贴,积极稳妥应对各种重大灾害,确保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三是着力补齐民生短板。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脱贫劳动力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教育、医疗和“一老一小”等社会事业,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
五、强化思想认识,塑造高质量发展软环境
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上来,以高质量发展实绩不负总书记嘱托。
一是深学思想促发展。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遵循,必须坚持“两个结合”,遵循现代化的客观规律,立足广西的区情实际,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要扎实开展主题教育,从党的科学理论中悟规律、明方向、学方法、增智慧,按照“重实效、强实干、抓落实”的工作部署,不断提高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二是优化环境促发展。锚定一流营商环境建设目标,坚决去除对企业的不合规干预、不合法管理和不利于市场营商环境的审批事项,让政府部门从“越位点”退出来,把“缺位点”补上去,真正营造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将广西打造成要素集聚的“磁场”、企业发展的“沃土”、投资兴业的“宝地”。
三是强化担当促发展。建立健全容错免责机制,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结合,强化作风监督,激励广大干部努力为推动高质量发展主动作为,让担当善为在干部中间蔚然成风。
(作者系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主任)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