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基于高度的理论自觉、文化自觉和价值自觉,凝练、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全人类共同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人类共同价值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具体化,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变革中国、治理世界的系统的“中国方案”,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的、反映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是中国共产党反复征求各方面意见、综合各方面认知、凝聚各方面共识作出的价值论断。它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我认识、自主建构的产物,从价值维度深刻诠释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既是一种思想理论,又是一种实践活动;既是一种社会制度,又是一种精神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理论、实践、制度、文化的“生命之魂”。它以波澜壮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为基础,从价值维度深刻地回答了“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两个内在相关的问题,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它明确了建设现代民主国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大众福祉、培养“时代新人”的价值取向,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具体方向。
迈入新时代,我们面临着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既直接反映了国家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也是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具体内容的新阐释。“高质量发展”要求不断深化改革,比资本主义更快、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性的同时,洗刷鸦片战争以来落后挨打、任人宰割的民族屈辱,实现广大人民对国强民富的期盼、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落实全体人民当家作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制度保证和政治目标。“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是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也是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旨在建设“美丽中国”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代化,是尝试解决人与自然、人与人、国家与国家之间矛盾和冲突,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现代化。
对于一个民族、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同的核心价值观。在历史上,中华民族不仅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形成了优秀的文化价值观,而且积累了通过核心价值观教育民众、凝聚人心的宝贵经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基因,深深地植根在中国人的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一直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价值观中汲取丰厚滋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当然,我们对于传统价值观不能机械地照抄照搬,而应该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中国式现代化相协调,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我国是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56个民族的大国,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人们的价值诉求和价值取向呈现多样化,价值矛盾和价值冲突日益激烈。置身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世界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形势下,面对改革开放以来“多元并存、互相竞争”的价值观图景,特别是一定范围内存在的信仰缺失、道德失守现象,“确立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使全体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进,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关乎人民幸福安康”。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才能在尊重差异中强化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形成思想共识;才能使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才能帮助青少年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才能凝聚不同阶层、不同人群的意志,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铸就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国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冷战结束以来,世界相当程度上依照文化价值观进行定位和划分,如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广为传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热衷于开展“价值观外交”“价值观结盟”,甚至将“为价值观而战”一再付诸实践……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价值观矛盾与冲突愈演愈烈,核心价值观的较量日益成为文化软实力竞争的主阵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诚然必须提升物质文明“硬实力”,持续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但同时也必须加强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观建设,提升精神文化“软实力”。只有培育和弘扬先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就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国精神,汇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才能不断解决前进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全面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和文化软实力。
全人类共同价值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基础
一个民族、国家、地区的文化价值观,特别是核心价值观,是该民族、国家、地区人民长期生活实践的产物,是该民族、国家、地区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价值表达。由于不同民族、国家、地区的地理环境、发展历程、文化传统、现实利益等不同,因而其文化价值观往往也不尽相同,呈现出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等主体特征。即使是同一民族、国家、地区,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往往也会形成不同的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国家、地区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好坏的价值标准。一个民族、国家、地区的核心价值观往往同该民族、国家、地区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该民族、国家、地区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该民族、国家、地区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实际上,各个民族、国家、地区的价值观往往与该民族、国家、地区具有同一性,维护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就是捍卫自己的根本利益,就是继承自己的文化传统,就是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各个民族、国家、地区既应该珍惜、维护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也应该尊重、包容其他民族、国家、地区的核心价值观,从而在交流互鉴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自己。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
尽管各个民族、国家、地区的核心价值观是多样化的,具有相应的地域性或民族性,但并不意味着这些价值观完全对立、水火不容。实际上,各个民族、国家、地区的文化价值观既具有特殊性和差异性,又具有一定的共通性和普遍性。只要秉持开放、包容精神,就根本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例如,世界上许多宗教和文化传统都推崇“民本”“仁爱”“诚信”“平等”“公正”“和谐”之类德性,以及“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类伦理规则。2015年9月28日,习近平主席出席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指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人类长期历史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反映全人类的根本利益和现实需要、世界各国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是构建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的共同价值准则。它具有超越宗教、民族、阶级、国家等的共通性和普遍性,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基础。
从价值哲学的视角看,全人类共同价值具有深刻的学理依据。人是一种“类存在物”,具有区别于其他生命的基本的“类意识”,或曰“人类意识”。人的本质在于“社会性”,任何人都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共同体中。虽然不同民族、国家、地区的价值观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异,但毋庸置疑,大家共同生活在唯一的地球家园里,利益交融,安危与共,存在一些事关共同体乃至世界整体的基本价值。今天,人类正处在一个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时代。环境资源形势日趋严峻,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发展鸿沟日益突出,兵戎相见时有发生,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阴魂不散,恐怖主义、难民危机、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不断加重……这些问题十分复杂,牵涉面广,往往是单一的民族、国家、地区所难以解决的。
自近代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产生以来,在科技快速发展,特别是“资本的逻辑”驱使下,人类日益超越民族、国家、地区的狭隘限制,将“民族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在全球普遍交往中,各个民族、国家、地区的相互关联度、依存度空前加深,各种局部利益正不断整合为共同利益,各种主体性问题不断演变为全球性问题,目前已经“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习近平主席深刻地指出:“人类是一个整体,地球是一个家园。面对共同挑战,任何人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人类只有和衷共济、和合共生这一条出路。”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取决于各国人民的选择。习近平主席立足世界、时代和历史的变迁,倡导世界各国秉持“天下一家”的理念和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反对各种形式的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作为“地球村民”从整体和全局的角度系统地思考和解决问题;倡导世界各国在公共利益和共同诉求导引下,形成基本的价值共识,构建休戚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赢,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和谐世界。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真诚地呼吁,“世界各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基于全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既具远见卓识,又务实可行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体现了中国人民对建设美好世界的向往和追求,在国际社会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支持。
变革中国、治理世界的“中国方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表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价值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境界。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辩证统一的。
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吸纳和发展,是全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和共同价值的具体表现形式。作为迄今为止人类最先进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具有“全人类意识”、全球视野和整体精神,必须学习、借鉴和吸纳全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和全人类共同价值。如果拒绝全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和全人类共同价值,甚至简单粗暴地“对着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可能与人类文明发展发生“断裂”,不仅难以融入浩浩荡荡的“世界潮流”,汲取丰富的营养,而且可能偏离正确的轨道,付出沉重的代价。改革开放以来,在全球化、信息化、智能化背景下,中国正是吸纳了和平、发展、自由、民主、平等、公正、人权、法治等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和全人类共同价值,才更好、更全面地向世界开放、融入世界,取得了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迈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判断,中国的前途命运已经紧密地同世界联系在一起,从而更加关注世界文明的发展趋势,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积极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将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全人类共同价值吸纳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确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观”和前进方向。
另一方面,全人类共同价值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深刻反映并汲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否定并不人道、并不合理、极其虚伪的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后,对一种更人道、更合理、更先进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追求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而且是最新、最先进的文明成果。全人类共同价值必须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立足最广大人民的立场,深刻反映、汲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不仅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而且要为推动人类进步事业、实现共产主义而接续奋斗。因此,在世界普遍交往中,必须深化世界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先进理念得到更广泛的理解、接受和认同,使全人类共同价值深刻反映、汲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引导世界人民携手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不断突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逐步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提出来的,是共产主义价值观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具体化。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遵循全人类共同价值开展国际交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我们面临的具有历史意义的时代课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着社会主义的价值维度,指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在相通,表征着当代中国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程度。在社会历史实践中,社会主义必须通过核心价值观对自身进行自我设计、自我认同,确切地回答“社会主义是什么”“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要往哪里去”等根本性问题,并在与封建主义核心价值观、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的相互比较中,彰显社会主义的本质、先进性和优越性。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的发展处于新的历史方位。面对新的时代背景和主要矛盾,我们既要有价值自信,更要有价值自觉,超越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野和境界,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培育和践行具有先进性和超越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式现代化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各个民族、国家、地区处理国际关系时,相互沟通、相互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和基础。在这个问题丛生、充满挑战的世界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历史过程。它诚然必须以相应民族、国家、地区的共同生活实践、共同物质利益为基础,但更应该关注各个民族、国家、地区人民的内在精神世界,以共同的文化价值观,特别是共同的信念、信仰和理想为前提。全人类共同价值反映了各个民族、国家、地区的基本立场和根本利益,凝练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信念、信仰和理想,包含着为什么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什么样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怎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总体构想。全人类共同价值超越不同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观,为各个民族、国家、地区开展相互交往、互惠合作指明了方向。
总之,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具有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中国和世界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价值遵循,描绘了一幅中国和世界未来发展的完整图景,可谓系统地变革中国、治理世界的“中国方案”。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遵循全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健康发展,乃至整个世界和平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系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编辑:周驰】